水质检测仪的校准频率并非固定统一,需结合仪器类型、使用场景、检测目的、试剂稳定性等多因素综合判断。科学合理的校准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核心前提,下面具体来介绍校准注意事项。
如何判断水质检测仪是否需要校准?
校准的本质是通过与标准物质对比,修正水质检测仪因环境变化(温度、湿度)、试剂损耗、部件老化等产生的系统误差。核心原则可总结为:
1.高频次使用(如每日检测)的水质检测仪,部件损耗和误差累积更快,需缩短校准周期。
2.用于环保排污监测、饮用水安全检测等需向监管部门提交报告的场景,校准频率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用于企业内部粗略监控(如养殖水质日常巡检)的仪器,可适当放宽。
3.水质检测仪出现检测结果波动大、读数不稳定、更换核心部件(如光源、比色皿)、试剂批次更换等情况时,需立即暂停使用并重新校准,无需等待固定周期。
水质检测仪校准注意事项:
1.校准前的准备
确保水质检测仪预热完成(实验室型通常需预热 30 分钟,便携式需 10-15 分钟),待光源稳定、温度恒定后再校准。
比色皿需用纯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外壁(避免指纹、水渍影响吸光度),空白校正和标准溶液校准需使用同一组比色皿。
2.校准记录的留存
水质检测仪每次校准需详细记录:校准日期、时间、操作人员、标准物质名称及浓度、校准结果(如零点吸光度、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R²,要求 R²≥0.999)、仪器状态等。
记录需至少保存 1-3 年(环保合规要求),便于监管核查和数据追溯。
3.校准后的验证
水质检测仪校准完成后,需用质控样进行验证,若质控样检测值与真实值偏差≤±5%(实验室型)或≤±10%,说明校准有效;否则需重新排查原因并再次校准。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