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耒水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铊浓度异常”引发大众关注。3月25日,湖南生态环境公众号发布最新通报显示,在生态环境部应急办的指导下,湖南省及郴州、衡阳两地迅速启动应急处置,上下游联动,积极应对,现污染源已被管控。
事件发生后,郴州市、耒阳市相继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组织对耒水全流域进行采样监测、溯源排查,3月17日,经核实,确定污染源为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某水泥生产企业。主要原因为该企业近日拆除旧生产线的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
铊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在铅、锌、铜等有色金属以及钢铁等黑色金属的冶炼过程中,铊会随着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到环境中,由此可能进入河道造成铊污染异常超标。另外,硫酸工业中,由于铊具有亲硫性,硫酸废水中铊主要来自硫铁矿等原料。而磷肥工业所用原料硫铁矿、磷矿石中均含有铊,生产过程中硫酸生产工序、磷酸生产工序、磷肥生产工序排放的废水均可能含铊。除了涉铊企业,还有一些治污设施可能会排放浓度异常高的铊废水。例如2024年5月,郴州永兴县某污水处理厂就曾被曝光通过干扰监测设备,掩盖外排废水中铊、砷等重金属超标的违法事件。
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无色无味且易溶于水。河道水体铊污染会对周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急性中毒时,摄入一定剂量的铊即可致儿童死亡,成人会出现剧烈腹痛、肢体麻木、突发性脱发等症状,还会导致肝肾功能指标在短时间内大幅飙升,引发器官急性衰竭。长期接触铊,会有致癌性与基因突变的风险,还可能造成代际遗传风险。
其次,铊还会对水生生态产生危害。短期来看,水体中的铊浓度超标会使水体毒性暴增,直接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长期而言,铊会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放大效应,对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生物包括人类造成更大危害。
发现河道水体铊污染异常时,应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尽快在上游受污染的支流上设置拦污坝,采用化学沉淀法,向污染水体中投加合适的药剂,使铊离子形成难溶性的化合物沉淀下来,然后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将其从水体中去除。同时,对受影响区域的饮用水水源进行加密监测,关注相关指标数据,确保沿线饮用水安全。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