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ccological security )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目标,提出已近 30 年尽管其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其概念尚未有科学的界定。
生态安全的提出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其概念源于“安全”定义的拓展。“安全”一词早期主要用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安全,其代表了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早期各种机构和相关学者的主要观点。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核威胁的消失、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人类对自身安全威胁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的同时其负效应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早期的生态安全是以“环境安全”的概念形式出现的( 刘丽梅和吕君,2007:Falkenmark,2002; Folke,2002; 李泊言,2000; Ulanowicz,1995 )。莱斯特·R布朗最早将环境变化含义明确引入安全概念(崔胜辉等,2005; Brown et al.,1996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iand Development,WCED ) 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系统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正式使用了“环境安全”一词,并明确指出“安全的定义必须扩展,超出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而要包括环境恶化和发展条件遭到的破坏”1989 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m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Analysis,IIASA)在建立优化的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首次提出了生态安全的概念,认为生态安全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的资源、社会秩序、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肖笃宁等,2002 )。在《生态安全与联合国体系》中,名国专家和代表对生态安全的概念以及不安全的成因、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其中包含了悲观/中立/乐观向上的不同观点和见解(Mische and Ribeiro,1998;Pirages,1997)。由此,生态安全作为一个热点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决策者和公众所关注,也引发了许多争论(Dabelko and Simmons,1997)。从社会生态景观角度看,生态安全考虑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力及可持续性,可将其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值。其中,安全是多层次而复杂的。
目前,国际上对生态安全取得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D与日俱增的环境压力一一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减少、不公平的加剧及不公正的自然资源获得,影响到社会、经济和政治。该冲突主要发生在国家内部而非国家之间。(2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消费量和污染的增多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环境压力在冲突和灾害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效应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国家。3)冲突和灾害破坏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成就。生态安全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应包括经济活动、社会结构、机构机制和组织规章等方方面面,以便减小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0生态安全不能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上,应在不同层面上予以考虑,大至全球,小至地方。当前生态安全的研究已进人深层次的内在关系研究,不仅考患外部的压力,而且注意到系统自身社会与生态上的脆弱性,强调环境压力与安全的关系是“共振”(resonance ) 而不是因果关系 (cause-effectrelation )。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当前持续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