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溶解氧偏低的原因(水质溶解氧测定方法)

本站于2025-01-02 16:07:18编辑发布 已经有231 位成功人士看过这篇文章啦!

溶解氧(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水中溶解的分子态氧的含量。水质溶解氧偏低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还可能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了解水质溶解氧偏低的原因及测定标准,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截图_20241012090035_副本.png

水质溶解氧偏低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气温升高是导致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水温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降低,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此外,养殖密度过大也是造成溶解氧偏低的重要原因。在养殖过程中,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同时,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解过程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进一步加剧溶解氧的降低。此外,池塘淤泥过深过肥也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得水质恶化。

为了准确测定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需要遵循一定的测定标准。目前,我国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包括碘量法、电化学探头法和荧光法等。碘量法是通过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形成氢氧化锰,再与溶解氧反应形成硫酸锰,通过测量反应后溶液中碘的析出量来计算溶解氧的含量。电化学探头法则是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测量探头在水中产生的电流来推算溶解氧的含量。荧光法则是利用荧光物质的猝灭作用,通过测量荧光寿命的变化来推算溶解氧的含量。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水质条件和测定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并严格按照测定标准进行操作。同时,还需要注意定期对测定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水质溶解氧偏低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气温升高、养殖密度过大、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解以及池塘淤泥过深过肥等。为了准确测定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需要遵循一定的测定标准,并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进行操作。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