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藻爆发对水质的影响(怎样减少蓝绿藻对水质的影响)

本站于2024-09-19 17:10:59编辑发布 已经有331 位成功人士看过这篇文章啦!

蓝绿藻,又称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蓝绿藻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生长在淡水中,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由于蓝色的有色体数量多,所以宏观上呈现蓝绿色。蓝绿藻的细胞壁外面常有胶质衣,因此也被称为粘藻。蓝绿藻是地球上早出现的原核生物之一,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距今约35~33亿年前,目前已知蓝绿藻约有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蓝绿藻虽无叶绿体,但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光合膜,称为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于其上,使蓝绿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常见的蓝绿藻种类包括微囊藻、螺旋藻、鱼腥藻、颤藻等,其中微囊藻的危害性较大,常在夏季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1_副本.png

蓝绿藻爆发对水质的影响

蓝绿藻爆发对水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消耗溶解氧:蓝绿藻在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特别是在夜间,蓝绿藻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降低,甚至出现缺氧或厌氧状态,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

阻挡阳光:蓝绿藻在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藻层,会阻挡阳光投射到水下。这不仅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还可能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

产生毒素:一些蓝绿藻种类(如微囊藻)在死亡后会释放藻毒素,如微囊藻毒素。这种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都有危害,能够损伤肝细胞,具有促癌效应。当蓝绿藻细胞死亡或受到外界刺激时,微囊藻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对水中其他生物和人类饮用水造成威胁。

恶化水质:蓝绿藻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水质恶化,使水变得浑浊、发臭,影响水的感官性状和饮用安全性。大量死亡的蓝绿藻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恶臭气体,如硫化氢、胺类等,影响人们的嗅觉和心情,并可能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伤害。

破坏生态平衡:蓝绿藻的大量繁殖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可能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在养殖水体中,蓝绿藻的过度繁殖会影响水体动物的生长速度,甚至导致碱中毒的现象。

为了减少蓝绿藻对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控制污水排放、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等。同时,对于已经受到蓝绿藻污染的水体,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如物理方法(如打捞藻体)、化学方法(如投加除藻剂)和生物方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藻毒素)等,以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和水质安全。

 5_副本.jpg